
“夜貓子”糖尿病高發 夜宵是禍首
- 分類:新聞動態
- 作者:
- 來源:
- 發布時間:2021-12-30 15:13
- 訪問量:
【概要描述】在2018年BMJ發表的一項以美國女護士為樣本,歷時24年的大型研究顯示,在14萬名每月至少經歷三次夜班的護士中,有10915人最終罹患II型糖尿病,每多經歷5年這樣的夜班生活,患糖尿病的概率增加31%。
“夜貓子”糖尿病高發 夜宵是禍首
【概要描述】在2018年BMJ發表的一項以美國女護士為樣本,歷時24年的大型研究顯示,在14萬名每月至少經歷三次夜班的護士中,有10915人最終罹患II型糖尿病,每多經歷5年這樣的夜班生活,患糖尿病的概率增加31%。
- 分類:新聞動態
- 作者:
- 來源:
- 發布時間:2021-12-30 15:13
- 訪問量:
在2018年BMJ發表的一項以美國女護士為樣本,歷時24年的大型研究顯示,在14萬名每月至少經歷三次夜班的護士中,有10915人最終罹患II型糖尿病,每多經歷5年這樣的夜班生活,患糖尿病的概率增加31%。
當時科學家僅僅觀察到了現象,并不清楚為什么熬夜引起糖尿病風險增加背后的原因。而來自哈佛大學的一項人體臨床研究則證明:熬夜并不是“夜貓子們”糖尿病高發的主要原因,夜宵才是罪魁禍首。該研究發表于國際期刊《Science Advances》上。
在生物體內,存在著一種無形的“時鐘”,即生物鐘,各種組織器官的活動以及各種生理過程都在生物鐘的協調下進行,其中就包括血糖代謝。
人體內生物鐘所適應的節律就是日間進食、夜間休息,因此吃夜宵打亂了生物鐘的安排,使得血糖代謝紊亂,長此以往就容易患糖尿病,而如果按照正常的飲食節律,即便熬夜也能夠避免這一情況發生。
這項研究一共招募了19名身體健康的年輕人,盡管實驗人數少,但這是一項嚴格且高度受控的實驗室研究。參與者被隨機分配到夜間進食組和日間進食組,兩組人在夜間都保持清醒狀態(模擬夜班狀態),不同的是,夜間進食組在23點至第二天7點間會進食(吃夜宵),而日間進食組在夜間不進食,直到第二天早上7點開始一天的飲食。
因為要嚴格控制除了進食時間之外的其他條件,所以為了和夜間進食組一日四餐相匹配,日間進食組在白天也吃了四頓,每隔4小時進食一次。由于日間進食組飲食安排在白天,正好是在下夜班補眠的時間,為此,參與者不得不在睡眠期間被搖醒:“該吃飯了!”
為了保證兩組實驗條件一致,夜間進食組盡管白天不用吃四頓,但是也被要求在日間組吃飯的時候保持清醒。
實驗結果顯示,同樣是在“上夜班”,吃夜宵的人血糖波動曲線和生物鐘調控下的血糖波動曲線相反,而晚上不吃夜宵的人,血糖波動曲線則和正常生物鐘血糖波動曲線相一致。
吃夜宵還使參與者平均血糖升高了6.4%,而不吃夜宵的人則沒有發生。不僅如此,和日間進食組餐后血糖和胰島素分泌相比,吃夜宵的人在早餐后3小時的血糖水平升高了19.4%,同時,餐后早期胰島素水平降低了52.9%,提示吃夜宵會引起胰島β細胞功能受損,不能及時分泌足量胰島素調控體內血糖水平,糖耐量降低。
不過,不論是夜間進食組還是日間進食組,早餐后晚期胰島素水平與生物鐘調控下的胰島素水平相差不大,說明在實驗過程中,胰島素敏感性未受損。
最后,研究者還發現,進食節律和正常生物鐘越不同步,葡萄糖耐量損傷越嚴重。如完全日夜顛倒的人,睡到晚上7點才起,吃第一頓飯,晚上11點吃一頓,凌晨4、5點再吃一點零食,他們血糖調控受損程度比那些熬到2、3點,夜間只吃一頓夜宵的人更嚴重。
這項研究證明了飲食節律與生物鐘不同步才是上夜班的人糖尿病高發的主要原因,吃夜宵導致血糖代謝紊亂、β細胞功能受損、糖耐量下降。
總而言之,為了身體健康,人們應該盡量少熬夜、拒絕夜宵。



